生態之旅

生態之旅  
Eco-system Information

早在1872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(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) 開園,即融入生態旅遊的概念,遊客從入園開始,即能感受到園區管理局對生態保育的用心,堪稱生態旅遊的典範!

園區管理局奉行不渝的「除了攝影,什麼都不留」的理念,使得黃石公園開園一百多年,保存了原汁原味的風貌,未曾受到人為的破壞,園區內的動植物和平共處,繁衍茂盛,每年吸引了三百多萬的觀光客,欣賞這座「生態保育的櫥窗」。

黃石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"世界自然遺產" (World Heritage),處處可見火山地形造就的奇景,自然資源極為豐富,與園區內的野生動物形成了緊密的生態群落;而園區管理局也謹守所謂的「大自然法則」,對園內的一草一木,地形地物,儘量保持原樣,絕對不會為「開發而破壞」。

以園內眾多的地熱景觀而言,從地層隨水氣噴發出矽酸鈣等物質將隨著時間累積,地表景觀也隨之改變,而周邊供遊客步行的步道,也被迫改道;據一位資深管理員表示,根據他十餘年來的觀察,園區內的景觀每天都有變化,像門貿斯溫泉區 (Mammoth Hot Springs),泉水湧出,其中碳酸鈣凝結而成的平台逐年「長大」,地貌因此改變,相對的,有些地區因地熱泉活動力減弱而逐漸乾涸,可是不知道那一天,地熱泉又開始活動,原本了無生機的地表又開始噴水氣了!如果遊客有心觀察,這種大自然的節奏並做記錄,往往會有一些意外的喜悅。最近常有人說老忠實噴泉 (Old Faithful) 越來越不老實了,其實這也是屬於大自然節奏的一部分,隨著地熱活動時間的改變,它噴發的間距也逐漸拉長。

所以嚴禁損毀公園的外觀、收集考古學或大自然物體、亂丟東西和採摘野生植物。間歇泉區域和溫泉脆弱且不穩定,請留在步道上,保護自身安全。禁止向溫泉裡投擲硬幣或其他東西會造成損壞,是非法的。禁止在峽谷區攀緣。禁止在溫泉或流出的水流中游泳或沐浴。

園區內的原住民-野生動物也是黃石公園的一大特色,豐富且多樣的野生生態相當著名,即可和噴泉媲美。動物會隨著不同的氣候、時間更換棲息地。在早晨以及下午是動物們在進食的時間,故也較容易被看見,但要記得想要看到很多不同的動物是需要運氣和巧合。可以先到旅客服務中心查詢詳細資訊。

在黃石公園塞車的原因,通常是遇上了成群的野生動物在公路上行走,雖然阻礙了交通,但牠們才是公園真正的主人,所以並不能趕牠們離開。而公園內會有巡邏駐警 (Park Ranger),隨時巡視園內的各種狀況,負責保護動物及遊客的安全,保護動物不被遊客過度騷擾。他們都有配戴麻醉槍,如有動物可能對遊客造成威脅時,便會準備麻醉槍對動物施以麻醉,以保護遊客安全。

野生動物,特別是年輕、母的較難預測及掌控。所以當旅客在欣賞動物們的同時,切記要保持一段安全距離。每一年都有旅客因為太接近野生動物而受傷。尤其是野牛和熊,特別危險,請保持距離!不要接近、騷擾或試圖餵食動物,即使是小動物。與熊的距離在100米之內或與其他野生動物的距離在保持在25米。 "If you cause an animal to move, you are too close!" 園區管理局提醒遊客欣賞野生動物應保持距離美感,以不驚擾為原則;同時要有隨遇而安的心態,其實,不期而遇是欣賞野生動物最好的方式,不必刻意,反而會覺得處處是驚喜!當旅客在欣賞野生動物時,請使用路旁的附錄簡介、雙筒望遠鏡或是遠距離的鏡頭來保持安全距離,也可避免打擾野生動物的作息。假使旅客能夠更體諒野生動物的需求,將會看到更多動物們的自然表現以及活動。另外遊客的寵物是禁止進入小路、熱水池和偏僻處。在其他地點,也必須用皮帶繫住或牽制住寵物。

生態之旅-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抱持一份謙厚之心,不應打擾野生動物的棲息;也不應對觀賞自然生態有所苛求;例如,常常有些人覺得一定要看見野生動物出現才「值回票價」,因此,有些國家為滿足此類遊客,不僅在園內增設了許多人為設施,也赴他國搜刮了許多珍奇異獸供人鑑賞,此種作為割裂而抽離了人與自然的關係,反觀美國黃石公園的經營方式,是否給國人一些啟示及反省的空間呢?有空,不妨到黃石公園走一走,來一趟生態學習之旅!

美洲大角鹿

「美洲大角鹿」(Elk),常見聚集棲息在門貿斯旅館外的草地上,牠頭頂著茸毛密布的鹿角,夏天時,血液經由表層較薄的鹿角到體內循環,由於溫度降低正好提供天然的冷氣;到了秋天,鹿角便堅硬得可以打仗。大角鹿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,如果一隻公鹿打贏了居住領域中的所有公鹿,就可以贏得一群母鹿的青睞,在求偶季中除了與每隻母鹿交配繁殖下一代外,還得應付隨時上門的挑戰者及天敵。 在冬天,美洲大角鹿會到較溫暖的地方覓食,有時會跑出公園。所以,蒙大拿州州政府在每年的1 ~ 2月份,每週的星期五至星期日,開放給有執照的蒙大拿州州民狩獵,一人一年只可狩獵一隻鹿,而且禁止買賣,每年約有4,000隻的鹿在狩獵季節裡,可以被狩獵。

白尾鹿「白尾小鹿」(Whitetail Deer) 其實牠的尾巴與身體一樣為黃棕色,但因為在奔跑時厚大的尾巴常常會掀起,露出明顯的白色臀部,所以才有白尾鹿的稱號。幼鹿的身上都有著小白斑點,像故事中的“小鹿斑比”一樣可愛。在清晨與傍晚時會漫步到森林的草地覓食,但是牠的嗅覺十分零敏,可輕易嗅到上風處數公里外的陌生氣味,所以早在你發現要接近牠時,牠早就逃走了。只要保持距離不要驚嚇到牠們,還是有機會看見的。

野 牛黃石公園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,公園內是最常見的「野牛」(Buffalo),牠是北美陸地上最大的動物,曾經數以千萬計地馳騁於北美。由於人類的濫捕使其幾乎絕種。1880年,全美境內僅有位於蒙大拿州莫伊斯鎮 (Moiese) 的國家野牛保護區(National Bison Range),及黃石公園還有少數的野牛生存。 為了讓野牛得以繁殖生存,在1920年,園方以人為方式將野牛的天敵 -「灰狼」(Wolf) 驅除,以至現今野牛數量過剩,目前在黃石公園內的野牛,數目就約有4,000頭。又因公園內的設施與步道的設計,使得野牛得以到海拔低的地方覓食,進而跑出公園騷擾私人農場,不僅破壞牧場的圍籬,牧場主人更擔心野牛身上帶有的「布魯斯桿菌」影響牲畜生長,遂在發現野牛跑出公園時,即將牠射殺。如今園方以人為方式引進灰狼,希望以“大自然食物鏈”的方式,來達到控制野牛數量的目的。野牛重達2,000磅,看似溫馴,事實上當牠發怒時,時速可達30英哩 (48公里/小時),近來常有遊客遭受攻擊而受傷,所以請勿太靠近。 灰熊 & 黑熊大灰熊和黑熊很野蠻、危險,已經重傷和殘殺過人。熊看起來似乎對人很寬容,但會不加警告便進行攻擊。看熊時一定要保持安全的距離。餵食任何野生動物都是非法的。動物得到餵食後常常變得喜歡侵犯人,所以不得不殺掉。遊客必須把所有的食物都存放在汽車裏,而不是帳篷裏,製造的垃圾要丟在防熊垃圾箱裏。關於在熊的領地遠足和野營的資訊,可以在遊客中心詢問。 黃石公園平均每140 ~ 200英哩就有一隻熊,整個公園約有超過2,500隻的熊。據估計「棕熊」(Grizzly Bear) 就約有280~550隻。棕熊不一定就是棕色,黑熊也未必就是全黑的,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體型,棕熊平均體重約為350磅,較大可長到200~ 717磅,背脊的最高處窿起,在頸部有較長的環狀軟毛,隨著年紀增長有些則會變成銀灰色,牠的面部較突出,手掌力量較大且爪子鋒利較直 (最長可到6英吋),棕熊也需要較大的生存空間,每一季節涵蓋100平方英哩。 而在黃石公園內,最常見到的熊卻是「黑熊」(Black Bear),黑熊體重則約135 ~ 315磅,面部較平,在落磯山脈大約有一半的黑熊,口鼻部份都為棕色。黑熊的毛色則呈多樣化,從純黑色到棕色、黃褐色、淺金色都有。黑熊的手掌也較小,且爪子呈彎形使牠能夠便利爬樹,所以在故事中,遇到熊爬樹避開攻擊並不是絕對的。

大 角 羊而在離開門貿斯旅館往北的路上,可發現出沒在峽壁山縫中的「大角羊」(Bighorn Sheep),全身呈棕褐色,雖然沒有雪白綿羊般可愛,但也是屬於綿羊家族的一員。大角羊的統制權,部分取決於彎角的大小,由於羊角能減輕衝撞力量,因此在打架時,羊角可以同時用來當作攻擊和防禦的武器。當兩隻公羊遇上時會以牠們的巨角互相碰撞,推擠較勁,直到一方投降為止,有時在數公里外尚可聽見巨角碰撞的聲音,十分激烈。因為季節生活環境的不同,羊角上會有一圈圈不同的生長痕跡,所以羊角也是牠們年紀的象徵。 糜 鹿 黃石湖畔邊徘徊,俗稱 "四不像" 的「糜鹿」(Moose),是世上體型最大的鹿,幾乎與成馬的體型相當,頭頂著像手掌般的大角,成年公糜的鹿角可長至150公分,這對大角是牠們年齡及權威的象徵,也是牠們的武器。以水生植物為生,常在清晨及黃昏時的河邊見到。牠的後腳在行走時關節不會彎曲,所以牠的行進方式很滑稽,像是把整隻腳從泥濘中拔出似的,也因為這樣,讓牠能在沼澤軟泥中行走自如。

灰 狼灰狼 (Wolf) 為野牛的天敵,牠原是黃石公園的住戶,人類為了保育瀕臨絕種的野牛,將牠驅除或射殺。如今野牛數目日增過剩,才又將牠放回公園內,以為維護自然生態食物鍊法則。灰狼是群居的動物,連覓食也是成群捕食,狼群有嚴格的長尊幼卑的秩序,任何違反秩序的狼將會被驅逐狼群。每年年初為狼群的繁殖季,但狼群為了能專心照顧後代,通常只允許最優秀的母狼及公狼交配,而所有狼群會集體獵捕食物來照顧生產後的母狼及幼狼,直到幼狼可以獨立,母狼才會與同伴一同出去捕食。與土狼比起來,灰狼的體型較大類似狼犬,腿稍長、臉也比較方且耳朵較小,毛色為黃褐色為多。目前在黃石公園不到100隻。

土狼土狼 (Coyote) 介於狼與狗之間,印地安人稱之為 "會唱歌的狗" ,牠是機會主義者 "幾乎是什麼都吃!" ,但在夏天及秋天,最常吃的食物還是田鼠及小金花鼠。與灰狼比較其體型省略小,近似家犬,腿也較短臉較,毛色為灰棕色,生活單純不像狼群需群居生活。

其它野生動物還有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「猶因它地鼠」(Uinta Ground Squirrels),常見牠擺出站姿,如一根根的 "椿子"。黃石湖區常見的鳥類「鵜鶘」(Pelicans),是卡通中可愛的 "送子鳥"。

森林大火前一陣子發生在美國西部各州的森林火災,起因多半是因為閃電擊中枯枝著火,或部份是因為使用農耕機具不當的人為疏忽所引起;但因為氣候持續乾燥且炎熱,使得各地的森林火災愈燒愈烈,許多州都向聯邦政府申請救援。位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黃石國家公園,也曾在8月中旬,因南邊入口附近有火災而短暫的關閉該入口。還好老天幫忙,在9月初連續幾場大雨,澆熄了大部份的森林火災,且因氣逐漸涼爽,不易再引起火災,總算讓大家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。 這場連續大火也讓大家想起了發生於1988年的黃石大火,且心有餘悸。其實森林火災在生態環境中,有極其重要的正面意義,因為火是大自然新陳代謝的工具,藉由它可淘汰森林中的病樹、枯木,讓新樹有生長的空間。而有些樹木種子也必須要藉由大火,種子才能蹦開生長,如松樹的生長周期大約是250年,超過這個年齡的樹木即開始衰老,森林大火常發生於衰老的森林間,火災過後,松樹的松果會因高溫而蹦開,種子才能得以向外散播生長。另外,焚燒過的土地會更加肥沃,更利樹木生長。 黃石公園有近八成的面積是由森林所覆蓋,1872年開始,公園管理處對黃石公園採取「以火管理」(Let it Burn) 的政策,只要不是人為因素造成,且不危及人的生命及財產,園內的巡邏員都不干涉,讓它自生自滅。在1988年,是黃石地區一百多年來最乾燥的一年,由於前一年的冬天降雪極少,當年又鮮少下雨,使得園內乾燥無比。一道閃電擊中黃石公園南方的一棵老樹,引發了一場森林大火。因園內異常乾燥,大火從6月底到9月中持續燃燒了3個月,吞噬了黃石公園內90萬英畝的森林,佔公園面積的45%,美國動用了9,500名消防員,花了2,500萬美元,還是無法滅火,直到九月中的第一場秋雪才將火勢控制住。經過大火的洗禮,冬雪春雨的滋潤,土地又重現綠意,但大火的烙痕仍遍佈於園內,被燒過的樹木依悉可見。公園的政策並不將枯樹排除,而讓樹木立在原處受自然的淘汰,遂變成了黃石公園的另一種特殊景象。公園內的野生動物在大火燃燒時,也能避開火災依然生存,絲毫不受大火影響。

森林大火是維繫生態平衡極重要的一環,它就如風與雨水一樣,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如能有效利用,火可以降低植物的密度,刺激植物生長,滋養草食性動物,驅離入侵的動物,所以火極具「建設性」,而成為大自然新陳代謝的工具。目前,園區內對火採取的態度是以火管理 (Let it burn) 的政策,只要不是人為因素造成,且在控制範圍之內,均會任其自生自滅。 園區管理局除了全力維持自然資源與生態平衡之外,近幾年來也透過教育的方式,傳授員工及遊客環保的理念,3R (Reuse, Reduce, Recycle) "減量、重覆使用、回收" 是目前運作的綠色手則;例如,旅館內的毛巾、被單,約每三天更換一次,以符合減量原則,冬季遊園的雪上摩托車,由原來二行程引擎改裝成四行程,並限制使用時間,以降低環境、噪音的污染;減少使用機械動力的交通工具,改以步行、騎腳踏車、騎馬、滑雪等方式遊園,或者搭乘巴士,鼓勵共乘...等,凡此種種都是園區管理局綠色理念的具體實踐。